“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高温难耐的夏季已过去,我们迎来了天高露浓的秋令季节。秋季空气干燥,气温渐低,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是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全球疫情还在蔓延,且有流感和新冠叠加的流行风险,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秋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当前应以预防为先。《黄帝内经》提出的防病思想,有益于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抵御外邪和避免邪气侵袭。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1. 穿衣适时:及时加减衣物,避免频繁穿脱衣服,预防各种外感性疾病。
2. 社交有距:严格遵守社交距离,坚持公共场所戴口罩,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避免出入人多的地方,避免参加人数众多的会议和会餐。
3. 触物清洁:勤洗手,勤洗衣物,保持个人卫生。
4. 染疾自律:有咳嗽、发热症状及时就诊,戴好口罩,喷嚏时避开他人,避免喷溅。
(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 除宿疾,守正气:针对人体各系统慢性疾病,应积极治疗,规范用药,及时恢复和守护正气。
2. 增免疫,壮正气:运用中医药手段增强免疫,积极使用有效疫苗,促免疫,壮正气。
3.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鼓励民众认识疫情,了解疫病可防、可治,不信谣、不传谣,积极面对疫情,面对可能的周围人群和亲人的染病,不惊慌恐惧、不压抑焦虑,良好积极的心态是免疫力最好促进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阴疫范畴,湿毒之疫自口鼻而入,肺失宣肃,阻滞气机,可见发热、咳嗽、气促;郁肺困脾,可见乏力大便溏泻或不爽;部分患者湿从热化,湿毒壅肺、闭肺、入营,出现高热、喘促、动则加重、心悸、唇甲紫绀、谵语等。老年、有基础病者,邪易内陷,可出现内闭外脱之危候。恢复期余邪未净,可见气阴两虚、肺肾不足、瘀血阻络等证,表现为乏力、气短等不适。发挥中医药特色,科学运用中医疗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治:
(一)代茶饮预防处方
① 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成人的预防
麦冬3克 桑叶3克 菊花3克 陈皮2克
以上4味代茶饮,用于群体预防性投药加黄芪10克。
② 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成人,尤其适合伴咽喉不适、大便偏干者。
金莲花2朵 麦冬5粒 青果2粒(打碎)白菊花2朵
以上4味代茶饮。
③ 适用于流行期间与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或慢性基础病的成人患者
生黄芪9克 北沙参9克 知母9克 金莲花5克 连翘9克 苍术9克 桔梗6克
以上7味以水煎服,每日1次,可以连续服用6天。
④ 适用于儿童预防处方
金银花3克 芦根6克 陈皮2克
以上3味水煎代茶饮,用量根据年龄、体重适当加减,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儿童,可以连续服用6天。
(二)药膳
①山芪莲实排骨汤:怀山药、莲子、芡实各30克,黄芪15克,猪排骨500克。功效:健脾益肺、祛湿化痰。
②扁豆薏米猪肉汤:扁豆10克,薏米10克,怀山药15克,猪肉半斤。功效:健脾祛湿、养阴润燥。
③参芪土鸡汤:党参15克,黄芪30克,银耳50克,香菇6只,母鸡1只(约1250克)。功效:健脾补肺、益气固表。
④百合莲子粥:百合、莲子各30克,红枣3枚,大米200克。功效:健脾益气,养阴润肺。
⑤黄芪杞子粥:黄芪、枸杞子各30克,大米200克。功效:补脾益肺、养血生津。
⑥山药红枣粥:怀山药30克,红枣3枚,大米200克。功效:补脾益肺,养胃生津。
(三)经络保健
寻找下列有明显压痛或者酸胀感的经络和腧穴进行经络循推,促进气血运行,提升脏腑自我保护能力,预防病毒对脏腑的侵害:肺经(孔最、尺泽)、大肠经(曲池、手三里)、心包经(郄门)、心经(少海)、脾经(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胃经(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肝经(曲泉、中都)、胆经(阳陵泉)。
(四)中药香佩疗法
苍术200克 佩兰150克 艾叶150克 桂枝90克
功效:益气固表、除湿防感。
方法:上药碾成细粉,装入布袋中,每袋25克,随身佩带、防置于居室内或挂在车内。
禁忌:禁止内服;孕妇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五)中药薰洗处方
炙黄芪35克 当归20克 杜仲30克 桂枝20克 生姜20克 木瓜20克 石菖蒲20克 艾叶20克
功效:益气温阳,活血通络,除湿辟秽。
方法:上药装入布袋,按常规中药煎药方式煎三次混合。足浴药液水温宜38-40℃,以脚背泛红、身体微微出汗为宜,时间20~30分钟。(中医科 周杨/文 李金虎/审核)
责编: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