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蜗壳健康课”特别邀请五大学科科普大咖团做客本报直播间,为大家带来“迎新年”专题直播。当天下午,来自该院儿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的六位专家“云端答疑”,线上科普了儿童呼吸道疾病、肺结节以及宫颈癌的相关防治知识。
3个月以下婴儿慎用退热药
不同咳嗽可能提示不同疾病
每年秋冬季都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名武介绍,秋冬季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肺炎支原体感染、腺病毒感染等,此外,百日咳、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麻疹、流感等则属于传染病需要格外注意。
一旦出现儿童发热如何处理?是否立刻需要退烧药?直播中,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新生儿科亚专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雪松提醒,3个月以下婴儿慎用退热药,对于低热可以给予温水浴、减少衣物、降低室内温度等改善舒适度,不推荐酒精擦身、冷水灌肠等措施。体温38.5℃以上或伴有不适,可给与对乙酰氨基酚或布诺芬退热,不推荐其他退烧药用于儿童。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是,儿童咳嗽能听声辨色鉴别病因,对此,两位专家解答道,根据痰液可以来初步判断孩子生病的基本情况,比如咳白痰一般多见于病毒感染或者比较轻的气管炎。如果是黄脓痰一般多见于细菌感染,比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这一类的。如果这个痰颜色比较深像绿色的,可能有肺脓肿或者是特殊的病原体像绿脓杆菌的感染。“大多数痰里面带血的情况,是孩子咳嗽或者有炎症导致小血管的损伤,但如果出血量比较多,那可能是支气管扩张或者是结核这一类的疾病,需要去医院做相应的排查。”
此外,可以根据咳嗽的时间和声音来分辨。首先看咳嗽的时间,分成急性咳嗽、迁延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两周以内的称为急性咳嗽,两到四周是迁延性的,四周以上是慢性咳嗽。急性咳嗽大多数是急性的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有的可能是咳嗽变异性哮喘,有的可能是胃食管反流或者是异物。如果咳嗽声似犬吠样,并伴有声音嘶哑,可能是急性喉炎。如果咳嗽呈现阵发性痉挛性、孩子咳的面红耳赤,那可能是百日咳。有的孩子白天不咳,晚上入睡就咳,可能是胃食管反流导致的咳嗽。如果白天咳嗽晚上不咳,咳嗽的音调很高,可能是心因性的咳嗽。
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等人群患肺结节风险相对较高
近年来,“肺结节”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体检报告中看到“肺结节”的字样,也让不少人感到担忧。31日下午,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章俊强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区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东升围绕“如何正确认识肺结节”和线上网友进行了科普互动。
“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中发现的直径小于等于3cm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它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肺结节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良性结节如炎性结节、结核球等,恶性结节则可能是肺癌的早期表现。”章俊强介绍,肺结节通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一般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所以不能仅凭症状判断是否患有肺结节,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哪些人群容易长肺结节?两位专家表示,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的人群、长期接触粉尘等有害物质的人群(如矿工、装修工人等)、有家族肺癌病史的人群、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的人群,这些人群患肺结节的风险相对较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体检的普及,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发现。现在不仅老年人,中青年人肺结节的检出率也在逐渐增加,年轻人肺结节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压力大等)、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对于大家关心的一旦发现肺结节后应该怎么做,两位专家在直播中回应,如果发现肺结节,一般多采取定期随访观察。具体来说,对于小于5mm的小结节,通常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复查;5-10mm的结节,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大于10mm的结节,可能需要更密切的观察或进一步检查(如增强CT、穿刺活检等)。随访过程中,如果结节大小、形态、密度等没有明显变化,一般考虑良性可能性大;如果结节出现增大、形态改变(如边缘变得不规则、出现毛刺等)、密度增加等情况,恶性可能性增加,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医生提醒,肺结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要戒烟,避免吸二手烟,减少对肺部的刺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注意饮食健康,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疫苗要接种,筛查也要做守护“她”健康从日常做起
宫颈癌,是一个让女性“闻词色变”的名称。身体出现哪些状况可能是患了宫颈癌?哪些原因会造成宫颈癌?如何进行早期预防和筛查?
当天下午,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妇科肿瘤科亚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申震和妇产科普通妇科亚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彭程在直播间给大家普及了宫颈癌诊断和治疗的常见知识。
“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两位专家介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高危型HPV,如HPV16和HPV18。多个性伴侣、早婚早育、多孕多产、性生活过早、免疫功能低下、吸烟等也与其密切相关。
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HPV病毒,但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的,并不会引起宫颈病变。据统计,全球约每5个女性中,就有1人被HPV感染。不过,90%以上的HPV感染可以在2年内依靠机体免疫力自行清除。如果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宫颈癌前病变,继而进展为宫颈癌(通常需要10-20年)。
患宫颈癌的症状是什么?两位专家表示,早期子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排液等不适。晚期常因病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性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目前,宫颈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的分期、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生育需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网络上讨论度颇高的“宫颈癌疫苗”,直播中,两位专家介绍,女性在开始性行为前接种HPV疫苗是宫颈癌预防的重要措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HPV疫苗并不是万能的,不是对所有HPV亚型都有用,也不是打了疫苗就高枕无忧肯定不会得宫颈癌。另外,疫苗接种不能替代癌症筛查,疫苗要接种,筛查也要做,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专家强调,宫颈癌是女性易发的三大癌症(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中唯一一个病因明确、可以通过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的癌症,越早发现,越容易治愈。做好三级预防和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直播,也吸引了广大网友的互动与参与,不少朋友在直播间里向主任们进行提问,得到了专家的专业解答。
据悉,为了传播大家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健康知识,中国科大附一院自主打造了“蜗壳健康课”健康传播品牌,后续将以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系列健康科普,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唐萌
网址链接:https://newspaper.hf365.com/hfwb/pc/content/202501/08/content_493104.html
责编: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