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罕见病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诊疗与评估。 徐国康 摄
本报见习记者 陈宫亦美
2月28日,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聚焦“不止罕见”主题。在安徽合肥,李晓正在接受定期随访——这位日常出现不自主动作,且辗转多处求医无果的中老年人,经过专家漫长严谨的会诊讨论,最终被确诊为亨廷顿舞蹈症。
像李晓这样的罕见病患者,在全国超过3000万例,且每年新增超25万例。他们的“罕见”需要被“看见”,这也成为不断推动国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力量。
罕见病防治“三重门”
月亮的孩子、蝴蝶宝贝、玻璃娃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共有207种罕见病。
据统计,神经内科、儿科、血液内科是罕见病的高发科室。“我们一般称神经系统罕见病为‘全生命周期的发病’,患者的年龄画像跨越了很大的区间,但是也因人而异,也因病而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群森说,比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可能在婴幼儿时期就出现相关症状;而一位正在治疗的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在青年时期表现无异常,隐匿到中老年阶段才病发。
“罕见病的精准诊断往往比较困难,实际患病率可能远高于教科书上的数据。”群森说,从神经内科专业角度来看,罕见病的病因具有多样性,有些组别为遗传性疾病,比如亨廷顿舞蹈症;有些组别为免疫性的疾病,比如视神经脊髓炎或多发性硬化症;有些组别是变异性疾病等,所以需要诊疗手段的多样化,亟待研发基因检测、蛋白组学、生物学标志物、遗传学分析、医学影像等多维度诊断手段,实现罕见病的精准诊断,破解罕见病的诊疗瓶颈。
截至目前,大部分罕见病没有特效药,即便幸运有药,治疗、用药、康复和长期照料等高额花费也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罕见病患者常常既面临生命危险,又面临生活困境。专家指出,诊断难、治疗难及诊疗同质性差构成了罕见病防治的“三重门”。
罕见病诊疗网络已形成
作为国家罕见病诊疗协作网重要节点,我省2023年成立罕见病专科联盟,串起全省30余家医疗机构形成诊疗网络。我省罕见病专科联盟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施炯介绍:“成立联盟的初衷,是将安徽省关于罕见病方面的医疗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
施炯展望了我省罕见病诊疗的未来场景:在医疗服务方面,联盟通过会诊、讲学和建立双向转诊通道等形式,进一步密切联盟成员间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沟通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联盟通过远程视频讲座、学术交流、专项进修等多种途径带动人才培养;在科研教学水平方面,联盟通过建立罕见病疾病诊疗和科研领域的标准规范,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突破罕见病诊疗能力弱的困局;在药物研发方面,对于未上市的、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联盟将继续跟进积极探索研究。
得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平台优势,我省罕见病专科联盟借助材料科学、高分子科学人才团队,铺展关于罕见病的多学科横向研究,做到诊疗、研发“双提振”,将罕见病的课题提高到一个新的维度。
施炯表示:“罕见病患者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医学的挑战,更是社会的考验。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更要在全社会营造包容理解的人文环境。唯有让精准医疗与社会关爱同频共振,才能让每个被‘罕见’定义的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网址链接: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075101.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责编: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