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 扫描二维码扫码

    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患者满意度调查

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两甲子故事】传承百年省医精神 再创精准医疗辉煌 —— 纪念省医创建120周年,谈谈怎样做一名现代医生
发布日期:2018-09-25   点击:

一.省医的前世今生

传承被视为一种时间和情感的延续,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安徽省立医院(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1898年11月由中华基督会南京总所派遣美国传教士眼科医师柏贯之来合肥创办的“贯之医院”。1915年取名“合肥基督医院”。解放前教会控制的医院,往往是以向人们行医治病来表达基督的仁慈和爱心、通过某些医疗过程,把人权思想和平等博爱的精神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1951年取名“合肥基督医院”。解放前教会控制的医院,往往是以向人们行医治病来表达基督的仁慈和爱心、通过某些医疗过程,把人权思想和平等博爱的精神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1951年3月合肥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办“合肥基督医院”,先后更名为“皖北行署直属医院”、“安徽省立和平医院”、1956年改为“安徽省立医院”。

 1951年3月合肥解放后人民政府接办的“合肥基督医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在1966~1970年 “斗、批、改” 文革动乱期间,医务人员几乎全部下放至农村,1970年7月安徽省革委会、省卫生厅革命领导小组从安医附院(现安医大一附院)选派155名中年医技骨干及部分省医等下放返院医务人员等组建了新的“安徽省人民医院”,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历经风雨,医院在困境中运行, 随后于1980年又恢复“安徽省立医院”的名称。省医名称的变更反映了时代形势的变化,但省医人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与宗旨始终没有变,因为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职责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安徽省立医院迄今走过逾120年不平凡的历程,岁月如流,一切已经时过境迁,人事国事全非,留下的只有难忘的记忆,“省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医院得到稳步发展,百余年沧桑巨变,成绩斐然,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省医发展到现今已成为一所设备先进、专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大型综合性医院,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    

“省医”风雨兼程120年的历史见证了我们的民族从“病夫”成为“醒狮”,国家逐渐兴盛强大的光辉历程。百年历史已成为过去,省医在新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百年省医,再创世纪辉煌的“省医之梦”。我们既要铭记前辈艰辛刨业的精神,以激励我们奋发努力;更要彰显后人风彩,前人之事,后人之师,我们要学习与传承前辈们为“省医”的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兢兢业业、执着追求、铸就了省医120多年基业的献身于医学的精神,我们要牢记医者的神圣使命,使医院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当代省医人要“紧跟潮流,触及未来,”精准医疗,勇于创新,在探索创新的路上永不止步,以“生命至上,质量第一”、“医乃仁术,服务百姓”的理念,春华秋实再攀高峰!

二.医生成长路漫漫

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命与疾苦的复杂学科,医学没有国界,在世界上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身居何处,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无异,所追求的目标一致。人生在世四个字,“生、老、病、死”,哪个字都离不开医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生是生命的守望者,是健康的护航者,治病救人是医者的天职。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神圣的职业。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就是人类生命的工程师,因为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崇高、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而医生就是生命的保护神。人们之所以尊重医生,是因为生命至高无上。没有医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中国医生以超负荷的工作,承担了世界上最大的门诊量。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敬佩与点赞。

怎样才能一名现代医生呢。把一名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完备的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医生大约需要10年,在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包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部分。“前者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而后者是培养高水平医生的重要途径。”这将意味着踏上终生与安逸舒适无缘的坎坷人生之路,坚持与时俱进,勤于思考,要有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探索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医药卫生工作。

1.学习、实践,临床修炼

    一个苦读5年医学本科生,只具备了初级医学常识。要成为杰出的医生,具有精湛的医术,必须专业理论学习、诊疗实践、临床修炼,练好基本功。所谓“临床”,就是患者床边的诊治医学,在患者床边产生的医学才是最可靠、最真实的医学。熟悉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并了解临床医学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在医学的发展中,旧的医学理论被推翻、新的知识被加入,新陈代谢,医学永无止境,这才是医学的精彩之处。(英)现代临床医学之父,非威廉,奥斯勒在《生活之道》一书中指出“学习临床医学,如果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来引导航行,但如果只读书而不对病人进行床边观察,就好像学习航海却从未航行过。”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出真知。医生需要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提高,对技术精益求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知不足者好学,”要多学习前沿技术,及时吸收医学的新进展,多积累,从实践中多认识一些疾病,大医成于实践,而学习、实践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储备,实践是经验的积累,要持之以恒,温故而知新,前行无止境,心在更远处,才可练成扎实的医学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你懂的越多,对自己的感觉就越好,只有对追求新知学而不倦者,基础夯实了,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因为成功者不一定是人群中最聪明的人,但却都是最勤奋的人,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说“医学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存在很多未知性和局限性。实际上,医学本身一直是在前人的失败中不断完善,通过不断探索而取得进步的。

医生要有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只有深入临床实践,勇于承受压力并将其变成动力,才有可能在医学事业上获得成功,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医者永远需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的审慎和认真。人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医学领域有很多未知需要去探索,任重道远,需要自强不息,远见卓识,专心致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需要用毕生的精力为之奋斗,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出类拔萃需要长久的努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贮备。求医之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医学事业的高峰只有努力才能攀登,实现自己的梦想。精湛的医术、渊博的学识只能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多年的刻苦学习。

2.医者仁心,以人为本

医生、病患本是利益共同体,二者之间,就是鱼与水的关系,就是因为有了患者,才产生了医生的职业,就是因为有了医生,才使更多病患有了生命的延续。医生所面对的人形形色色,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除了医者的医术能使他们身受其惠,如何做到人性化服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由治疗病人的“病”,而转变为治疗患病的“人”,也就是说,病人不是疾病的载体,而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正在为疾病所折磨的人,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性尊严。一个人生病的时候,特别是癌症患者往往是精神最脆弱的时候,人的尊严最敏感也最容易受伤。尊严,说俗了在中国就是个面子,在法律上尊严是一个人的权利,尊严不受侵犯。

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所有痛苦都告诉你,把生命交给你。医生面对的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医生的言谈举止随时都在影响患者,医生良好的言行会给患者传递信心和希望,一句善意的安慰与一个亲切的问候就会对病人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医患之间的沟通会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和满意度都会增加,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来至医者的挚爱和温情,才能打动病人,激发患者的正能量。

医者仁心,以诚侍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和心理,和病人良好地沟通是一名医生必备的基本功。每个医生必须常怀仁爱之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体会患者之“痛”,“关心病人,善待病人”是医生最起码的本质。爱心、好医德总是与好医术如影随形。只有对救治患者充满热忱、对追求新知学而不倦者,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不忘初心,做一个济世良医是我们人生的追求!

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从来都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医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需要技术,也需要人文。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也就是说医学的根本在于人,看病看的是病人,而不是“病”,这是医学伦理的首要原则。既然选择做一名医生,就应牢记,人文精神是医者的品质和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以人为本,以人类健康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从来都是“医学之根本”。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照顾病人有三件法宝:药物、刀械和语言。语言代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在疗效中永远超过50%,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医生绝不能说伤害患者自尊心和信心的话。我国著名心血内科专家胡大一说:“医生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富有同情心的职业,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吴孟超院士在一次获奖感言中说:“医学是以心灵温暖心灵。”这是他作为医生用一生实践得出的结论。钟南山院士说:“医学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还应包含技术层面的沟通,这就是医患共同决策。”这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当下在临床实践中镜鉴。癌症患者是焦虑、抑郁的高发群体,尤其需要人文关怀。医者仁心,我们不仅要医治患者肉体之病痛,更重要的做患者的心理疏通,去抚慰心灵的伤痛。对待患者,美国医生特鲁多有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表明医者的优劣不仅仅是医术,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与关爱。

医学工作者的使命是神圣的,就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所说:“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总之,古今中外的医学大家,无不是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之所痛,一切从病人出发,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他们的仁心仁术构筑了中国医学的脊梁。

医生治病也要治心,我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医患就会多一份和谐。中国癌症患者持续增加,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就癌症患者而言,他们面临对死的恐惧与生的渇求。病人把生命交给了我们,可见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来说,乃是生与死;对他们的亲人来说,乃是希望与绝望。医生发现一例早癌,早做治疗,不仅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甚至会挽救一个家庭。对晚期癌症,我们无法改变生与死,但我们能够尽可能地多给病人一些关爱。也就是说医学不是万能的,但当一个生命即将离开的时候,希望病人与医生都能少一点遗憾。

3.行医理念,团队服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意浓。医疗工作是一种团队活动。医生要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服务为基础”的行医理念。在医院,再好的医生也不能孤军奋战。一个人的才智、力量是有限的,想有一番作为,就需要合作伙伴。一个成功的团队中,也少不了一个领跑者,与人合作前,要有与人分享成果的准备。要让真正搞学问、想干事、能干事,具有为人处事的亲和力凝聚力的人担当团队的领导者,有良师才能出高徒。 

学科就是有相同专业技能背景的一群人在一起,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通过医疗作出社会贡献,二是通过教学进行文化传承,三是通过研究进行知识创新。每个学科的科主任,都是某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包含了团队管理、专业技能、学术成就。临床医生要做好科研,只有充分利用临床样本资源,让科研融入日常临床工作中,才能做到临床科研两不误。科研工作要具有脚踏实地、严谨求实和不断追求创新,这是一个临床医学工作者有所建树的必然前提,“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句金玉良言。

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没有团队的支持是走不远的。要知道现在的医疗水平不可能包治百病,孤军作战、单打独斗不可取,成功永远不是独行,医学科技的研究、创新需要团队服务精神,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最终成功,一根筷子能折断,十根筷子折不断,这就很形像地表明团结协作的力量。当今不少肿瘤诊治水平依然缓慢,缺乏多学科协作诊治理念是主要原因之一。总之医生的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如何提高医疗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及医疗机构间的协同效率等,科研、创新,我相信“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些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

医生只有以解除国民病痛为己任,才能真正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和人生价值的所在。“但愿天下人无病,宁肯架上药生尘”,这是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但求世间少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这是一种现实的追求之梦,因为一人的健康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正是医生无私的奉献才让更多家庭的幸福。吴阶平院士说,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是做一个好医生缺一不可的三要素。“大爱无缰”,“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希望大家在医学路上不改初心,砥砺前行,以白求恩为楷模,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医患关系的和谐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前医生的负担异常沉重,既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又要跟上最新的医学发展,更要关心病人在各种状况所面对的挣扎,因此,必须培养一种能够让自己举重若轻的心态。医学是科学,科学就有成功也有失败。尽管医学迅速发展,但它始终是有局限的、不确定的,很多未知领域还处在探索中,它永远向着完美接近却无法抵达。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并非无所不能,有些疾病无法苛求“治愈”,也不应苛责医生“凡病必愈。”但医生却是病人的希望,我们所能做的是竭尽所能。总之希望大家力争做一名俱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性服务”的好医生。离退休党支部  程广源)

责编:朱伟华

  2015年12月9日程广源在全院讲党课“怎样做一名现代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