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 扫描二维码扫码

    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患者满意度调查

健康手册
您的位置:首页>>就医服务>>大众医学>>健康手册
火灾现场安全疏散与逃生(三)——火场逃生人员心理特点
发布日期:2013-06-20   点击:

火场逃生是人们在遭受火灾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是依靠个人的力量,无组织的从火建筑物中进行撤离的一种行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心理大体有几下几种:

1、日常习惯型行为

这种行为模式又称为走原路的行为模式,是火灾中人们常见的行为模式。这是因为在发生火灾的非常情况下,人的思维能力下降,一些人只能借助身体感觉,依靠本能按日常的习惯行动。

2、向光性心理

在黑暗的地方和生命突然处于危险境况时,人们本能地有向着有光亮的方向、向着明亮的地方避难的行为模式。

3、 盲目趋同心理

在遇到突然降临的火灾时,人们往往由于惊恐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神经系统无法形成统一的行为信号来支配身体的行为,只是随视觉盲目行动,无形中产生随大流,跟随他人的下意识行动,甚至南辕北辙,朝安全通道相反的方向奔跑。

4、贪恋贵重财物的行为

火灾时常出现有人为顾及个人财物等而贻误逃生的案例。甚至出现有人逃出后,为拿贵重物品而又重新返回火场的行为。有资料显示,在火场获救的人中,有2/3的人因穿衣服、拿取重要财物而延缓了逃生,只身逃出的人不超过29%。火灾情况下,分秒之差便造成的生死之别,这种行为不能不说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5、只顾个人逃难的行为

火灾发生时,有些人惊惶失措,或害怕承担责任,既不报警也不招呼别人,只顾个人逃生,这种情况也是火灾中时有发生的行为模式。如洛阳“12.25”特大火灾中,几个人违章焊接作业,引起可燃物着火后,既没有报警也没有呼喊其他人一起灭火,当采用错误的灭火方法没有扑灭后,几个人自顾自地仓荒逃命,最终导致惊世惨祸的发生。

6、麻痹、侥幸心理

发生火灾听到报警后,一些人惊惶失措,但也有一部分人却充耳不闻、木然不动、毫不在乎、麻痹大意、心存侥幸,想当然地认为火烧不起来或很快会被扑灭等等,以至贻误逃生时机,命丧火海。

Copyright © 2017安徽省立医院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5009222号-3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1040号   Designed by Wan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