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当主动寻求帮助
心理健康的定义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心理问题分类
正常心理 :积极、乐观、愉快,有问题自己及时解决。
一般心理卫生问题:社会功能没有明显受损,工作效率下降,通过咨询可以改善。
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社会功能受损相对严重,偶会失控,通过咨询和精神科医生帮助可以改善。
心理疾病:社会功能受损严重,药物治疗是必需的。
正常和异常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是个移行的过程但也有交叉。
一般心理卫生问题
1、儿童青少年:厌学、考试焦虑、恋爱问题等。
2、成年人:工作问题(人际关系不好、抱负受挫、失去自信);各种家庭问题(经济压力、 子女教育困扰、情感困惑、冲突、烦恼、角色压力、角色冲突、婚姻危机、情感的依赖)。
3、老年人:退休综合征、失落孤独感。
严重心理行为问题
进食障碍:贪食、神经性厌食等。睡眠障碍:睡眠节律紊乱等。成瘾性行为:酗酒、网络成瘾等。各种性障碍:恋物癖、异装癖、露阴癖等。自杀、家庭暴力等。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神经症性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等。重性精神病: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遇到心理问题该怎么办
一般心理卫生问题
能够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决。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工作和生活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
如果自我调节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学会主动求助,找亲人或者值得信赖的人倾诉和交流,情绪会得到宣泄和缓解,同时也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上述方法处理无效,要寻求心理援助,可在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下,共同讨论、找原因、找方法,从而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方法多种,适合不同的人群。
如果怀疑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自身很难调整,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关,部分需要药物治疗,因而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咨询、检查。
明确诊断,及时寻求心理帮助和药物对症治疗,这样会缓解或者消除心理行为问题。对于这类群体,心理援助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预防复发。
如果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
应及时接受精神科正规、系统的治疗。因为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减少对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良好的社会功能。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周晓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