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接触射线的机会日益增多。放射防护的宗旨是为了保障放射性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辐射防护
(radiation protection) 的目的就是要把放射线对人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掌握有关射线对人体影响的知识和防护措施,才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些核医学科的辐射及防护知识,有利于消除“核恐惧”的心理。
核医学辐射的特点:(1)对病人主要是内照射(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主要是外照射(即放射性核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但管理不当也可产生内照射。(2)由于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特殊分布,病人全身受照剂量小,个别器官、组织受照剂量高。
临床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其它临床检查项目比较:核医学检查中脑、骨、心脏显像和肺通气灌注检查给药剂量较大,所受的有效当量剂量辐射剂量超过5.0 mSv,其余有效当量剂量均较低。X线检查仅有少数部位的摄片检查所受辐射剂量略低于核医学检查,大多数检查要高于核医学检查。临床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天然本底辐射比较:据报道在美国一次普通的核医学显像全身接受的平均辐射剂量约为3.6 mSv,大约相当于世界上平均天然本底辐射剂量(3.7 mSv)。国内调查的剂量略高于国外,若扣除放射性药物剂量因素,一次核医学检查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大概与平均天然本底辐射剂量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各分析表明国内放射检查辐射剂量明显高于国外,今后我们更应严格按照放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认真管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照射,提高显像灵敏度,降低使用放射性药物用量,把辐射剂量再尽量降低。
核医学科区域分控制区、监督区和非控制区。只有工作人员、经过领导批准的病人和其他人才可以进入控制区。为了阻止未经允许的进入,正常工作时间外,控制区必须锁上。放射性病人和其他病人的等候室分开;为注射过放射性药物的病人设置专门的卫生间,一般公众或医院的工作人员不能使用放射性病人的厕所,地板、马桶坐垫和水槽龙头,因为可能经常被污染。在放射性核素治疗过程中,建筑屏蔽和可移动的屏蔽是必要的;源的贮存是存放于专门有屏蔽的储源室,并双人双锁,同时张贴警告标志。工作人员也是经过良好培训,注重安全文化的培养,在放射性药物(接收、制备、给药、废物处置等)管理中规范安全操作;工作场所的常规进行射线监测,发现污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
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justification)、放射防护最优化、辐射剂量最低和利益最大、个人剂量的限制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及国际原子能委员会(IAEA)发布有关放射防护标准,为各国制定标准的主要依据。为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任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年剂量当量不能超过下列限值:1.连续5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 ;2.并且任何一个单一年份内不超过50mSv ;3.一年中眼晶体<150 mSv;其它单个器官或组织<500 mSv。经典的外照射防护防护三原则,包括时间(time)防护:尽可能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距离(distance)防护:距离增加1倍,剂量下降至1/4;屏蔽(shielding)防护:根据不同射线选择不同屏蔽物质。
不同射线的防护原则:1.α射线的屏蔽防护α质量大,电离本领强,易被屏蔽物质吸收,在物质中射程短,穿透力弱,一旦进入体内将会造成明显的局部效应。5MeV的α在空气中的射程为3.5cm,在纸中射程 0.004cm,生物组织 0.00043cm, 皮肤角质层 0.007cm。
2.β射线的屏蔽防护:主要通过电离或激发损失能量。能量较高时,通过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时,轫致辐射产生机率增大,β射线在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时,能量逐渐耗尽,最终将被物质吸收,这就是β粒子的最大射程。用低Z物质防护。如塑料、有机玻璃等。3.γ射线的屏蔽防护:穿透力强,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强度随屏蔽材料厚度减弱并服从指数衰减规律。屏蔽γ或X射线常用的材料①高Z高密度的金属材料:铅、铁、钨等;②通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砖、土等。核医学工作放射防护的特点,除了外照射防护外,更要注意内照射防护;除了工作场所防护外,要注意邻近地区环境的保护,如三废的处理等;除了注意病人诊疗期间、动物试验期间的防护外,应考虑诊疗以后或实验工作的防护与处理。由于开放性放射源可能通过口、呼吸道、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因此,内照射防护的关键是重在预防。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尽量减少实验场所及环境污染,定期进行污染检查和监测,把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以内。内照射防护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的选址与设计:工作场所的合理布局;三区制(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制区)。2.个人防护:穿防护服、戴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围脖及防护手套等。3.围封:放射性工作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避免放射性向环境扩散。4.保洁和去污。原则:去污及时、防止扩散、合理选用去污技术和去污剂、去污时也要注意放射防护。5..通过严格的环境监测来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工作场所(地面,操作台面)的监测。6.废物处理:废水:废水贮存系统贮存衰变,低活度稀释排放;废物:放置衰变;废气:低活度可大气稀释。短T1/2(<15天)一般放置10个半衰期后可按非放射性废物处理。7.安全操作技术:准备充分、操作熟练、注意防护、避免污染。
那么,放射性病人是能对普通公众造成额外照射和污染的非控放射源吗?答案:是的(离开医院后)。距病人一米远的剂量率应满足由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水平。住院: <1100 MBq131I 可离开医院,但要受到限制。设想,您要探望的病人接受了放射性碘的治疗剂量,您要尽可能的保护好自己,减少射线照射。为了帮助您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建议您:病人接受治疗后48小时内不鼓励去探望;怀孕的妇女和18岁以下的儿童不允许探望病人;您应使您的探望时间短于30分钟;与病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例如:2米); 不要亲吻病人;不要在病房吃、喝东西和吸烟;不要接触病房的厕所和水池;在离开前请在病房外洗手。
如果您有问题请问医护人员,对门诊131I治疗病人的宣教—举例子:治疗后2小时内不要饮水、吃食物;在接受治疗后两天内应比平时多饮水或吃液体食物;用完厕所后冲洗2-3次,并保持厕所和地板干净;勤洗手,每天洗澡。(核医学科 何静)
根据下面时间表,避免近距离接触家庭成员、孩子和怀孕妇女等;
远离工作 |
6天 |
避免近距离接触孩子和孕妇 |
20 天 |
公共场合走动 |
第一周每天小于1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