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骨科手足外科负责人鹿亮团队成功完成安徽省首例新一代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不仅为患者解除了长期的病痛,更保留了踝关节的活动功能,为终末期踝关节患者带来了福音。
56岁的陆阿姨(化名)多年前曾因左踝关节骨折接受手术治疗,近年来,陆阿姨的左踝关节总是疼,连续步行10分钟就疼痛难忍,药物保守治疗也没有效果。近日,陆阿姨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手足外科就诊,被诊断为踝关节炎。
骨科手足外科负责人鹿亮介绍,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并累及整个关节组织的常见疾病,最终会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缺损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为最大程度地改善陆阿姨的踝关节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通过与患者及家属多次沟通,鹿亮团队最终决定为她进行既能消除疼痛、又能保留踝关节活动度的全踝关节置换术。
“踝关节炎的发生往往与既往的踝关节韧带损伤、骨折、软骨损伤或类风湿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各种原因导致的踝关节炎的发病率也日益上升。”鹿亮介绍,既往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式是踝关节融合手术,但这种手术方式虽然能够解决患者的关节疼痛问题,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大,牺牲了踝关节活动度,丧失了踝关节的功能,同时可伴发出现后期的跛行和继发性足部关节炎,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踝关节置换术则可以很好的保留踝关节活动度,为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鹿亮表示,由于全踝关节置换术国内引进晚、手术精度要求严格,且需要置换的患者大多合并足踝部力线、肌腱和韧带功能异常,需要同时矫正,对手术医生的技术及经验要求极高,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器械复杂,定位困难,精准度差,X线透视次数多,手术失败率远高于膝、髋关节置换手术。为提高手术精准性,减少手术时间,确保手术成功,团队运用骨科数字化技术,根据患者踝关节三维CT数据,设计个体化截骨导板,术中应用截骨导板进行定位、截骨,减少了术中X线透视次数,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提高了手术精准度及成功率。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在南区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大力协助下,鹿亮主任团队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全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现在陆阿姨终于可以正常行走了。
人工踝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晚期踝关节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新一代的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配合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对原本的骨质破坏更小;更符合解剖生物力学要求,在活动方面有显著改善;其骨接触面采用涂层处理,有助于骨长入,长期的存留率更高。目前鹿亮团队已率先在我省为3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开展该项技术,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骨科手足外科 陈伟健 文/图 郑昌成 尚希福 鹿亮/审核)
责编: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