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回首那充满激情、泪水与骄傲的岁月,有一种感觉最清晰:无怨无悔!”
在安徽省立医院,有这样一群天使:她们有着对患者的责任感、对生命的敬畏、对护理工作的忠诚,她们用三十载的职业生涯,写下无悔誓言。
近日,我们采访了四位坚守在临床一线的优秀护士,她们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三十余年,为病患的康复付出了青春与汗水。
急救中心的活,急、苦、累,这里的工作者们时刻经历着生死时速的考验。2010年5月,120风驰电掣般送来一位63岁的女性患者——自主呼吸消失,大动脉停止搏动——几乎已经失去生命。刻不容缓间,孙立琴立即组织配合抢救,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30分钟过去了,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已汗流浃背,仍不放弃。奇迹出现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这只是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们无数个动人瞬间的缩影。
急救中心是患者集中、病情复杂,突发事件最多见,抢救患者最频繁的科室。这里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刻,匆忙的脚步声及紧张的气氛洒满每个角落。2015年10月,一位女性患者经门诊就诊后在输液室等床住院。孙立琴在观察中发现该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等症状,当下结合病史考虑是否有电解质紊乱,立即护送至抢救室。“如果不去过问、观察不仔细,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极具挑战的工作环境,孙立琴给出的答案是:“用爱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患者的每一次病情变化、每一个细节。”
53岁的章玉姐,在护士这个岗位上干了33年。作为一名口腔科护士,“辛劳”是生活的主基调。“外界总认为护士就是打打针、发发药,其实真没这么简单。”
拿夜班来说,从晚22点开始,护士须严格执行交接班,并开始巡房、观察病情,负责夜间的治疗、药疗、护理等工作,此外还须录入动态表、检查换药室物品等。清晨,开始为病人测量体温、脉搏、抽血,还须协助病人洗漱、如厕、清洁及进餐……满满10个小时,护士们总是步履匆匆,未得一刻休憩。
“记不清有多少个除夕是在病房度过的。”章玉姐说,家人的理解是干好这份工作的动力。不久前,在老家芜湖生活的母亲因骨折入院,忙于工作的章玉姐只在病床前服侍了一天便匆匆回合肥。“妈妈讲出那句‘你走吧’的时候,心里真不是滋味。”章玉姐说。
虽苦虽累,病人的理解却能带来千金不换的快乐。在病房干久了,总能碰到一些有难处的病人。有位化疗的病人家庭条件困难,吃饭时老两口合吃一份。章玉姐和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人出院时,口腔科的护士们买了牛奶、水果给老两口带上。不久,老人来复查时,扛了一大袋山芋,直往护士们手里塞。“你对他好,他也会对你好。”章玉姐说。“干实事,用真心。”这是三十多年的护士生涯,带给章玉姐的启示。
34年与手术室为伴,53岁的汪芬兰至今仍坚持在一线。她是科室里出了名的“劳模”,“三十多年,从没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工作。”同事评价道。
不到8点,汪芬兰一天的工作如常启动。8点30左右,开始进行复杂的术前准备工作。这台预计将进行至下午14:00的心脏手术,需她全程配合。手术一旦开始,便意味着不能休息、不能进食、不能喝水,她将维持站立的姿势,高度精神集中直至手术结束。
压力与紧迫感充斥在手术室的空气中,这是一个对失误零容忍的地方。这台心脏手术光是针就需要用到上百根,更毋须提其它繁复的工具。汪芬兰严格地清点它们,并在医生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递上——精确到秒。
汪芬兰为病人裹好四肢,避免与冰凉的金属硬物接触。在手术台前,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影响手术的形势。作为护士,必须对手术整体方案及具体步骤了然于胸,并对医生的需求有着清晰预判。医生手一抬,便知该递上哪类器械——为保障手术中行云流水般的配合,每个人的神经都如绷紧的弦。
汪芬兰步伐飞快,动作是三十余年经验浸润而成的精密。直至记者离开,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汪芬兰及她的同事们一刻不曾松弛。“值得。”谈及日复一日的付出与辛劳,她用两个字总结。
在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49岁的庞海云正为病人进行护理。这是她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第30个年头,面对繁重的工作,庞海云不急不缓、有条有理。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中重病人较多,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这对护士的护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
庞海云正辅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脸、床椅转移等,到简单的肢体运动训练,都需护士辅助。此外,帮助有身体障碍的病人进行排尿、排便、吸痰,也是工作中常有的事。
常人眼中又脏又累的活,在庞海云看来“这没啥,都是护士应该做的。”进行吸痰操作时,病人一呛,喷了庞海云一身——她简单擦拭了一下,继续投入到忙碌的工作里。
庞海云手把手地帮助病人活动肢体,像这样无数个充满耐心的细节,为病人筑起康复的希望。“看到病人逐渐康复,比啥都开心。”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每一位医护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前不久,一位7岁左右的小男孩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而入院。刚到康复科时,小男孩呈昏迷状态,并时有躁动不安。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及护理,小男孩逐渐能睁开眼睛,并开始讲话、认识亲人。直到出院那天,他对着护士们说了声“阿姨,再见!”——“那一瞬间,真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对许许多多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而言,付出,在此刻有了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