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大众版就医版人力资源平台English返回引导页返回旧版

南区(安徽省心脑血管医院)
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

  •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本院动态

首页>>本院动态

医院党委荣获“安徽省先进党组织”称号,鲁朝晖荣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发布时间:2020-07-01 08:29阅读次数:
分享到:

 

6月30日上午,安徽省庆祝建党99周年暨疫情防控中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组织表彰会议在合肥召开。会上宣读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表彰“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先进党组织”的决定》。对全省60名共产党员和60个党组织予以表彰,我院党委获“安徽省先进党组织”称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部长、教授魏海明,院党委委员、南区书记、感染病科主任医师鲁朝晖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扛起皖鄂救护使命,提供“中国科大方案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扛起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责任,落紧落实落细各项防控工作,在“护皖”和“援鄂”双线作战中科学部署、靠前指挥,凝聚全院战“疫”强大合力,贡献科技抗疫“硬核”力量,为皖鄂两地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守土有责,科学部署彰显核心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来势迅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科大和安徽省卫健委带领下,院党委坚决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工作来抓,构建起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各院区、各部门和各科室相互协同、密切配合的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体系。

 

▲ 迅速成立医院新冠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防控救治工作方案


医院党委多次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和疾病治疗工作,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0个专项工作组,有效落实防控措施;加强医疗救治,明确“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措施,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全力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确保救治效果;加强院感防控,全员开展院感培训,建立“由院到科、分片包干、动态督导”的5级督查体系,实行分级防护,确保医务人员在岗安全。开通互联网发热咨询门诊,延伸在线诊疗服务,引导科学就医,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医院多位专家奔赴全省多地指导并参与救治工作,与全省各兄弟医院并肩作战,为安徽省全面“清零”目标实现做出了贡献。

科学有序的防控部署、务实高效的防控举措,以及全院七千余名员工取消春节假期,坚守岗位,为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医院1天时间内组建完成标准发热门诊,共完成发热筛查2000余人。互联网医院306位医生24小时免费提供新冠肺炎防控咨询服务10000余次。300多人的精锐医疗队集中奋战在感染病院区,勇担省重症患者集中救治重任,累计治愈出院确诊患者85人(重型及危重型29例),安徽最高龄93岁感染者、最低龄4岁感染者、安徽首位肾脏移植感染者均由我院治愈出院。

最美逆行,干部党员勇做战“疫”先锋 

疫情就是集结号。在疫情狙击的关键时期,院党委未雨绸缪,提前谋划支援工作;千余名党员主动请战,争当战“疫”一线先锋。

接到支援武汉指令,院党委迅速组建起10人的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湖北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随后,又相继派出3批次150名队员。其中共有中共党员82名,占了一半以上。院党委书记刘同柱奔赴武汉一线任安徽省支援湖北抗疫前方指挥部副指挥长,协同调度各方援助力量。

危难时刻显担当。2月12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通知组建医疗队,医院仅用2个小时便完成了137人医疗队的集结,其中党员69名,成立了由院党委委员、南区分党委书记鲁朝晖担任支部书记的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我院第三批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一个重症病区后,9位党员以及3名入党积极分子首批进入重症病区,他们超强度工作,短短2个小时收治56位患者,其中28人病重,2人病危,年龄最大的91岁。

 


受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感染,90位一线人员递交了入党志愿书,经组织考察和慎重讨论,8名援武汉先锋和5名在皖抗疫战士同时在党旗下庄重宣誓,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科技攻关,贡献抗疫“硬核”力量

为科学应对疫情,中国科大在多方支持下,迅速启动“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急科技攻关”专项。

院党委迅速开展校院联合攻关,在国内最早开展炎症风暴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初步发现并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的关键机制,制定“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新方案。

该方案在安徽省先期开展的探索性治疗中取得明显成效后,2月25日受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邀请,由院党委书记刘同柱带队组成的5人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连夜开展该治疗方案的使用培训,并迅速在武汉市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14家定点收治医院推广临床应用。

在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修订讨论会议”上,经湖北、北京和广州会场专家严格评审,“托珠单抗+常规治疗”治疗方案被推荐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为科技抗疫贡献“硬核”力量。


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院党委委员、南区书记、感染病科主任医师鲁朝晖


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鲁朝晖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病院区的临床工作,救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患者,同时作为全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之一,积极参与全省重症患者的会诊。

2月12日晚,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通知,要求组建一支137人(医生37名,护士100名)的医疗队赶赴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1个重症病区。接到通知后,医院立即组派人员,院内通知发出去不到2小时,900多名医护人员请战,具有抗击非典等丰富抗疫经验、感染病专业出身的鲁朝晖就在其中,在此之前,鲁朝晖已和同事们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2月13日上午,137人医疗队集结完毕,医院决定由鲁朝晖担任领队,同时医疗队成立了由69名共产党员组成的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鲁朝晖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坚决完成救治任务,把137人平安带回家”,这位58岁的老党员毅然扛起了领队重担,内心的压力,只有他自己知道。2月13日夜间,医疗队抵达武汉,接收并整理好物资,已是凌晨2点。


 


鲁朝晖看到同志们辛苦的奔波,有感而发,创作了诗歌《平安回家》,写出了每一位队员的心声。

2月15日医疗队开始正式收治患者。鲁朝晖要求“首次进隔离病房接诊患者,党员必须先上”。同时他带领全体党员在隔离病房穿着厚厚的隔离服,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尽管武汉下起了雪,天气寒冷,病房不能开空调,但所有医务人员都汗流浃背,高速运转,24小时后病区64张床位收满患者。

新收治的患者病情重,思想负担重,且经历过转诊,多数患者存在气促加重情况,鲁朝晖要求医护人员从接收患者开始就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和患者情绪,第一时间给予心理疏导。为了尽快适应救治新冠肺炎护理需要,他带领并指导护理党小组连夜编写《医疗队护理工作方案》,并组织护理队伍全员培训。与此同时,医疗党小组在鲁朝晖、王锦权的带领下,连夜编写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诊疗方案(武汉医疗队内部使用)》。随着对疾病和诊疗认识的不断深化,医疗组先后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这为规范救治、提高医疗质量和救治成功率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鲁朝晖带领医疗队每天晚上6点半准时召开钉钉视频会议,总结通报一天工作情况和重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的MDT微信工作群里,针对患者病情和救治的多学科讨论持续不断。

 经过医疗队的全力科学救治,64名患者症状改善,首批治愈患者于2月23日出院。鲁朝晖对每一位出院患者都认真交待、指导出院后康复和隔离的相关事宜。

▲2月23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6病区,

首批治愈出院的患者陈女士和鲁朝晖相互鞠躬致谢。(汪澄/图)


随着医疗队工作的深入开展,党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加强,最终有45名同志在第一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8位同志经过组织考察于2月29日在武汉一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3月8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6病区,刚走出病区的女队员惊喜地收到鲁朝晖送上的鲜花

(图片来源:3月9日 《人民日报》4版)


除了137人医疗队的管理工作,鲁朝晖还多次前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方舱医院、东西湖区医院和太康医院,看望慰问医院各批次医疗队队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只要有队员过生日,他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送上问候和祝福。在鲁朝晖的带领下,医疗队虽然临时组建,但却团结一心,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出色地完成抗疫任务。


鲁朝晖心里装着整个医疗队的安全。3月16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出撤离命令。第二天一早,搬运剩余物资时,已近花甲之年的鲁朝晖一个人躲到角落,默默擦干泪水。一个月来的压力、艰辛、感动、欣慰,五味杂陈,一下子涌上心头。在鲁朝晖的带领下,3月18日,医疗队137人平安凯旋,鲁朝晖兑现承诺,一个都不少。


省委决定指出,这次受到表彰的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全省各条战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杰出代表,是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时代楷模。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鲜明昭示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继承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良好形象。

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用苦干实干争创一流业绩。希望受表彰的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党委工作部综合)

责编:朱伟华